孙成武、赵然: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精神的培育探析
(孙成武: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在全党全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精神”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关于什么是“中国精神”,目前学者们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笔者认为: 所谓中国精神,就是渊源于中国独特的文明传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精神要素,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练、概括和升华。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中国精神的生成和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演进历程紧密相连。因此,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培育中国精神,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文化自觉对培育中国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他所说的“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同时,文化自觉也并不仅仅是指对文化自身的认知,而且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和其人民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是对一种思想文化的主动思考与探索。文化自觉的最终价值目标是在对自己的文化及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并经过与其它文化的取长补短,实现本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和谐并存、共同发展,即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我国现阶段,“文化自觉”主要是一种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和思想理念,即“文化自觉”要求人们具有“自知之明”,对我国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其本质规律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能够科学预见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及走向,从而更好地指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以文化自觉领导和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 P562)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自觉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觉不仅对于文化建设自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精神的培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第一,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其本质内涵。
中国精神生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华文明在数千年连绵不绝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宝贵的民族文化传统,孕育了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其所蕴涵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以“民本主义”为核心的思想理念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构成了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理解和把握中国精神,必须首先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这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精神的一个必要前提。同时,文化的发展又是与时俱进的,中国精神也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进程中。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历经重重危机和磨难后,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以浴火重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造,既彻底批判和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闭保守、专制迷信、等级意识等消极因素,又继承和弘扬其讲求仁爱、崇尚和谐、注重民本、追求大同等优秀品质,从而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和革命性重塑,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新文化萌生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也给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充满时代感的生机和活力。
自五四以来,中国精神的发展始终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事业的推进紧密相关的。在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不断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演进的同时,也不断推进了中国精神的改造和发展,使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倡导和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以及在建国以后所形成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继承和弘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象征,是中国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而这些优良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滋养。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民族精神与文化精神是相通的,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凝练和升华。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2]( P558) ,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以文化建设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党在领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改造、并结合时代发展进行综合创新所取得的必然成果,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的现代发展正是植根于中国先进文化的土壤之中的,是对先进文化所蕴含的能够鼓舞人们斗志、引导民族前进、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优秀思想和精神的集中凝练和概括,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髓。因此,中国共产党所创立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精神在现代发展的重要渊源和基础,要正确认识中国精神,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要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精神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真正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树立高度文化自觉是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必要前提。
第二,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深刻认识中国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个体的道德共识和精神认同。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统一的价值信仰和精神追求,必然要陷入无序或混乱状态。当前,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社会机制、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和调整,各种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一些社会成员在价值评判和行为选择上产生了困惑和迷惘,并由此产生了精神失落、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等现象。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现状,必须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来凝神聚气、强基固本、增进共识。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之魂,是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与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精神归依。中国精神所包含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蕴含着塑造崇高的人性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体现着全社会所共同向往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健康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的今天,中国精神无疑能够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价值内涵以及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成为能够担当起这一时代期望的归宿,并进而演化为一种精神坐标、道德尺度和价值追求,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精神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在中华文化影响和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精神的重要作用,主动肩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和义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弘扬中国精神,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文化自觉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
文化自觉作为对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方法和思想理念,其本身是与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在我国现阶段,“先进文化”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所追求的“文化自觉”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当代中国精神蕴含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体系之中,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核。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否积极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能否充分发挥中国精神的作用,不仅事关文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发展。为此,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本质,正确体认和理解中国精神所具有的价值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科学把握文化自觉与培育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
(一)文化自觉的实现与中国精神现代转型的历程紧密相连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中国精神’传统在现代的革命性转型的过程”[3]。所谓中国精神传统的“现代的革命性转型”,实际上就是通过对传统中国精神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和重塑,实现中国精神在现代的转换和发展,以创造一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新的中国精神。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精神”传统在现代的革命性转型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走向文化自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不断结合,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的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正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断加深,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日渐深刻,从而才使传统的中国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熔铸下不断获得新生,不断进入新的境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创新,就没有中国精神的现代转换和发展。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趋势的日益凸显,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强势文化大量涌入中国,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理念及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在中国国内,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催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现代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人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价值观的滋生蔓延,从而使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为此,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其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4]( P24)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国际国内各种思想文化挑战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反映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的科学把握,对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觉。因为“从根本上说,文化就是一系列有机组织起来的价值观念,只有抓住了价值观念,才抓住了文化的根本。”[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精神在当代创新转换的重要价值坐标,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核,对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6]这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而且也从实质上明确了文化自觉的实践价值和终极目标。
(二)文化自觉解决了中国精神当代转换和发展的本质性问题
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在于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精神的历史本源、现代转换和未来发展。这一问题具有动态性,即认识视野不但要包括中国精神的起源问题,还应包括中国精神发展演化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走向问题,而文化自觉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中国精神的起源、发展及其现代转换,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转型的历程密切相关的。中国精神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生成、发展及历史演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发展转换的集中体现。从古至今,中国文化所经历的一系列演变和发展,其核心就是中国精神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及基本精神的集中反映,它的培育、发展及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思想文化认同。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们对中国精神的认同程度主要是由人们的文化自觉程度和水平决定的。在当代中国,要深刻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和及其价值,科学运用培育中国精神所采用的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中国精神的作用,就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在对中国先进文化进行科学把握和认知的基础上,对中国精神进行全面的审视和研究。只有具备了这种文化上的自觉,人们才会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历史、现状、发展目标及其价值取向,并自觉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培育中国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精神的互动性发展。
(三)中国精神所具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决定了文化自觉的意义和价值
任何国家的文化建设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环境下进行的,这也客观上决定了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如前文所述,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精神的集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国精神的内在来源。因此,中国精神本身也同样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所谓民族性,是指中国精神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 所谓时代性,是指中国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使命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为我们构建了认识和研究中国精神的坐标系,从而也在客观上凸显了文化自觉的实践价值。因为无论是从历史维度还是从现实维度来考察、研究和认识中国精神,都离不开具体实践中的文化自觉意识,这是培育中国精神、促进中国精神时代转换和发展的必要思想和认识前提。
习近平指出: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4]( P234) 这不仅阐明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而且揭示了中国精神所具有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本质特征。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铸就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生成发展的重要资源,它为我们研究和考察中国精神提供了重要的认识标准和价值取向,即研究和考察中国精神不仅要正确把握爱国主义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要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与中国精神生成演化的内在联系,才能求得对中国精神本源的深刻认识,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精神的民族性。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它既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精华,又包含着封建的“忠孝义节”、人治思想、等级观念等思想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必须坚持高度的文化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在剔除传统文化思想糟粕的同时,积极吸收其所蕴含的优秀思想精华,并对其加以进一步凝练和概括,以丰富中国精神的内涵,从而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精神所具有的民族性,是中国精神生成与演化的民族文化基础,反映了中国精神的历史传承; 那么时代精神则体现了中国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性,是中国精神在当代发展的重要标志,反映了中国精神面向未来的价值追寻。恩格斯曾指出: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7]时代精神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其主要思想内涵是围绕着改革创新这一主题展开的,是中国精神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所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都离不开改革创新。从文化建设自身来讲,更需要改革创新。因为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文化建设才能不断与时俱进,文化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基于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改革创新的特质必然对中国精神在当代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也内在地决定了中国精神的培育过程也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文化改革创新对培育中国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并将改革创新精神注入到中国精神的内涵之中,使之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特质和价值取向,才能使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成为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从而永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精神培育和发展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指出: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8]中国精神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凝聚社会共识,鼓舞人们斗志,引领和激励广大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同心同德、共同奋斗。从文化的角度讲,中国精神本身也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意。因此,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精神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既是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路径选择和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一)以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提升中国精神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精神生成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道德标准等,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已经渗入到中国人的心理和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左右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中国精神正是萌发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基本精神,经过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新改造,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来源,也为人们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发展,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同时,要努力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方法、手段和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和基本精神能够真正进入人们的心灵和头脑,融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作用,才能在对传统文化优秀思想和基本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中获取精神力量,增进社会共识,不断增强中国精神的凝聚力。
(二)以推进文化创新扩大中国精神的影响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相互激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创新能力和水平。能否推进文化的改革创新,已成为一个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纷纷制定新的文化发展战略,将文化创新提高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中占据自身文化的有利位置,首先就必须大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推动文化的改革创新,不断消除各种阻碍文化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繁荣的体制机制,激发文化的生机和活力。而文化的改革创新又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整个国家和社会创新能力的增强和价值观念的更新,更需要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激励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从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这就内在地决定了中国精神对推动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并将其贯穿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中国精神的激励、鼓舞和凝聚作用,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鼓舞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投身于文化的改革和创新事业。同时,在当今国际国内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况下,面对日益强劲的“西化”之风,只有牢牢把握中国精神这一中国文化之魂,才能有效抵御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消极影响,在防止“全盘西化”的同时正确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创新成果既保持独特的民族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从而创造出既符合中国的民族传统和现实需要、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中国文化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势必也有助于中国精神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和增强。
(三)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精神的感召力
中国精神的现代转换及发展过程,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生成及演化过程紧密相连的。“自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传统的‘中国精神’就在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中接受了新的洗礼。”[3]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中国实际、特别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相融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致力于以社会主义救中国,并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为核心的革命传统,以此实现了对传统中国精神的革命性转换和重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全面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注重以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改造和熔铸中国精神,为中国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被重新肯定,中国精神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重新获得新生,并由此催生出了市场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崇尚民主、平等、自由等一系列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观念,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不可或缺的思想和精神资源。因此,中国精神的现代转换与重塑过程,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的,是与党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认识历程密切相关的,其本身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走向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正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核心价值理念的重新认识和反思,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才正式提出和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和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追求,也为中国精神的时代转换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引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当代中国精神的基本价值内核,为中国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中国精神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和价值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上又具有“同源性”,即二者都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都是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思想和基本精神的凝练、概括和升华。在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能够根据时代发展对文化提出的新要求,以世界性的眼光和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从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实践中,为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尤其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中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实现了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和有机统一。因此,在当代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之间的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凝聚社会共识,从而不断陶铸中国精神。这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增强中国精神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其能够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必要途径。(编辑:侯大鹏 校对:龚春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 群言出版社,2010: 195.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袁久红,甘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新生[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5) : 6-16.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袁贵仁.袁贵仁自选集[M].北京: 学习出版社,2007: 326.
[6]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1(2) .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873.
[8]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9.
(文章选自《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3期)